行业技术
徐庶走马荐诸葛出自哪里?徐庶走马荐诸葛中徐庶是一个怎样的人
尼采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,是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试验。想要有所作为的个体应当努力去成为你自己、走自己的路。深入理解这一观点,牢固把握尼采师生关系观所蕴含的两大信念,对于理解尼采的师生关系观至关重要。
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,存在价值冲突和观点对立的状态,在尼采看来不仅是正常的,更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。同时,也是各自的教育追求之一。因为,只有完美的对手,才能促使个体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。
尼采师生关系观更加具体的表达,事实上可以看作是,尼采对于师生关系的朋友式看法的,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现——共同战斗和共同创造的关系与神圣敌对的关系,以及在这两种表现向度之外的赠予关系。
在尼采看来,追求肯定尘世意义的自由精灵们,面对着共同的敌人——绵延两千多年的西方柏拉图主义传统。因此,为了肯定尘世生活的意义,破除一切旧的法版和创造新的法版,仅仅只有一个查拉图斯特拉是远远不够的,他还需要的伙伴和朋友,去共同战斗和创造。
从查拉图斯特拉第一次下山,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活的伙伴开始,他对于他的弟子们的称呼是多样的,大致有我的兄弟、我的战友们、我的朋友等等寓意相类似的词语。在这些词语背后,蕴含着的友情一词,尼采有着属于自己的较为独特的定义。
尼采笔下真正友情的建立,需要共同的目标和斗争的对象,并且超越了各自的自尊心。共同的目标与斗争的对象这一友情的标准,还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认同的,因为尼采笔下的友情式师生关系观,容易理解的一种表现向度即为“共同战斗和共同创造”。
查拉图斯特拉第一次下山施教之时,对于他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的认识中,能够与他共同战斗和共同创造这一要求出现的非常早,在其领悟到不能教育所有的人,而只能引导少数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的、伙伴而不是死尸时即已得到表达。
而友情式师生关系观的另一个表现,向度超越了各自的自尊心,该如何理解呢?这就需要转向尼采描述多的,也往往难以为一些深受传统观念桎梏的人,所接受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——神圣敌对的关系。
在尼采看来,真正崇高的友情,是超越了各自的自尊心的。对于这样一句简单的话,事实上可以做出多种理解和解读。那么,尼采是如何来论述,这句简单而又寓意深刻的话语的呢?尼采的这种解释,又是怎样与“神圣敌对”相联系的呢?
首先,在尼采看来,凶恶的敌人不是别人,恰恰是不成熟的自己。而既然为凶恶的敌人是不成熟的自己,那么他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自己,强化自身的力量,减少自身的力所不及。
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?答案事实上可以简单地归结为,不断地超越自己。但是,不断超越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呢?那就是寻找完美的敌手。在尼采看来,与真正伟大的完整的人交锋,不啻一种促成完美自身的有效手段。
基于此,尼采以思想家如何爱他的敌人,和对待自己敌人的意见,用作评价思想家境界的标准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思想家应当关注真理,而不是自己的失败和胜利,要鼓励与自己的思想不同的思想。
完美的圣者,总是会不自觉地把他的反对者,抬举到理想的高度,从他那前后矛盾的意见中,去掉每个污点和疏忽:只有当他的反对者通过这种方式,变成了一位荷枪实弹的战神,圣者才与他作战。
而作为思想家合格的朋友,在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同时,也应当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发现朋友的缺陷和不足,通过朋友之间不断地彼此琢磨,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、完成自己,同时也使自己和朋友能够有足够的资格,去成为彼此之间的朋友。
换一个角度,从尼采对于友情的定义来看,朋友之间关爱的基础,是双方共同追求的更高的理想和目标。对于共同目标的爱,高于对彼此的自尊心的关照。更进一步来说,出于对更高目标的追求,朋友双方均应具备推进彼此,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能力和可能。
而从尼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每一个体都应当“首先必须对自己诚实和非常了解自己”的观点来看,在朋友关系中,每一个体也应当对于自己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,对于自己追求的目标、对于自身的缺陷、对于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朋友,都应当有着较为清晰的把握和诉求。
因而,朋友之间的神圣敌对状态,在尼采看来,不仅是正常的一种状态,还是一种真正友谊的必需状态和高级状态。在尼采看来,真正的师生之间,不仅应当存在着神圣敌对的关系,而且教师还应当主动追求,尽快建立起这种关系。
为此,真正的教师,应当教育自己的学生忠实于自己。在尼采看来,真正令教育者感到骄傲的情况,恰恰体现在“他的学生在不应该理解他,或者理解了对他们有害的时刻,这些年轻人能忠于他们自身,哪怕这与他的意见相左”的时刻。
而教师最为骄傲的施教成果,也体现在他能够培养出一位能够“背叛”他的学生,因为“每一位大师都只有一个学生——一个会背叛他的学生,——因为他注定也会成为大师。
徐庶最后回到刘备身边了吗?历史上徐庶为什么会离开刘备
嗨又和大家见面了,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徐庶的文章,希望你们喜欢。
徐庶本名为徐福,为寒门子弟。早此年曾行侠仗义,杀了人,后为逃脱追捕,改名徐庶。在荆州避难期间,与诸葛亮、崔州平等来往密切。刘备投刘表后屯兵新野,徐庶投靠刘备,为刘备效力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徐庶为刘备整顿兵力,曹军夏侯惇、于禁、李典率军来犯,徐庶献计刘备击败来犯之敌。曹操顾忌徐庶才能,抓了徐庶的母亲,逼迫徐庶归降,无奈徐庶离开刘备,投了曹操。却终身不为曹操献计。
《三国演义》是文学作品,所写以吸引读者为主。实际在历史上,徐庶身上谜题重重,徐庶离开刘备也未必真的是因为母亲。
小编也试解徐庶身上的谜:
1.徐庶才能如何?到底什么时候投靠刘备?
徐庶投靠刘备的具体时间史料并未记载,只知道是刘备驻兵新野期间。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时先主屯新野。徐庶见先主,先主器之。不过建安七年(202年),曹军来犯,被刘备击退(《三国志》:使拒夏侯惇、于禁等於博望。久之,先主设伏兵,一旦自烧屯伪遁,敦等追之,为伏兵所破。),史料完全没提到徐庶本人,那只有两个可能:1)徐庶是此战之后才投靠刘备的;2)徐庶虽在此战前投靠刘备,但才能还不足以让刘备重用他。
关于徐庶,史料几乎没有任何记载,也没有什么抢眼的表现,只是记载刘备很器重徐庶。
2.徐庶荐孔明。
《三国志》:谓先主曰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原见之乎?”先主曰:“君与俱来。”庶曰:“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
这段记载也没有明确徐庶推荐孔明的时间,但肯定不是离开时走马荐孔明。
3.徐庶离开刘备
《三国演义》里面描写徐庶因为母亲被抓才离开刘备,当时应该是公元207年,实际不是。
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俄而表卒,琮闻曹公来征,遣使请降。先主在樊闻之,率其众南行,亮与徐庶并从,为曹公所追破,获庶母。庶辞先主。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庶母亲被抓应该是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的途中。
其实这里面还有几个疑点:
1)徐庶母亲究竟是不是被曹操抓住?曹操是否真的写信要挟徐庶?刘备撤离时,随行百姓较多,如果只是母亲不见了,那是很难确定是走散还是被抓,甚至有可能在战乱中被杀了。徐庶以母亲被抓为由离开刘备,那肯定是他十分确定母亲被曹操抓了,也就是说曹操得知自己抓了徐庶的母亲后真的给徐庶写信告知,但是否要挟就很难确定了。
不过小编认为,曹操并非心胸狭窄之人,不会干出以家人威胁徐庶的事情。其实曹操不需要挟徐庶,只要告知母亲被抓,徐庶就座不住了,古人重孝,看看太史慈就知道了。
2)徐庶得知母亲被抓后,为什么会离开刘备,投了曹操呢?古人讲究孝道,徐庶得知母亲被抓,自然坐不住,可是非得离开刘备吗?那就不一定了,例如徐庶可以派人拜访曹操,提出把母亲送回来,双方虽然交战,但仍有使者相互来往,通过外交手段提出这个要求,曹操没必要为难一个老太,未必会拒绝?另外离开刘备就能救出母亲吗?那也未必,搞不好曹操把徐庶也囚禁了,毕竟在当时看来,这是未知之数。
徐庶是重孝之人,心里想着母亲被抓,虽知去曹操那也未必能救出母亲,前途未卜,但至少和母亲在一起,免得牵挂。
另外,刘备虽然器重徐庶,但不代表徐庶也认可刘备,相对曹操而言,刘备各方面的条件要差很多,因此不排除,徐庶早就离开刘备的想法,只是差了契机而已,母亲被抓正好给了个机会。
根据以上所述,小编认为,曹操确实是抓了徐庶的母亲,然后使了个阳谋,只是好心地写信告诉徐庶而已,徐庶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做出了选择:那就是离开刘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