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明代画家徐渭的主要作品?徐渭是文人画家吗
徐渭是明朝极为著名的军事家、文学家、戏剧家,在诗、书、画、戏剧方面都颇有建树,这一点即使在文风极盛的江浙,甚至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。徐渭此人在当时许多方面,都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色彩。这样一个人,自然不会是泯然众人之人,不仅仅是史书及后世史料中,常常见其身影,就是在许多故事传说中,徐渭也是故事流传的主角。
后世对于徐渭此人,流传了许多故事,虽不知这些故事与徐渭本人到底有何干系,但是却也能闲来读之。
冯梦龙的《情史类略》就描写了一个关于徐渭的故事,并且这个故事还涉及某些真实的节点,故事真实性不可性,但是读来还是很有趣的。故事是这样说的,说徐渭中举之后,就到了胡宗宪幕下做事,胡宗宪很信任宠爱他。徐渭有一次出游,到了某一寺庙中,里面的僧侣对徐渭很不礼貌,徐渭就记下了。晚上徐渭留宿妓家,将那妓女的睡鞋偷偷藏在袖中。第二天一早就去见胡宗宪,并对胡宗宪说这个鞋子是他偶然在那寺庙中捡到的。胡宗宪听了之后,大怒,也不详查,当即就捉拿了寺中僧侣几人,砍了头。
徐渭这个人猜忌善妒,原配死了后又娶了一个继妻。有一日徐渭出门归来,从窗中看见一个大约二十多岁的俊美僧人将继妻抱在怀里,两人欢声笑语,好不快活。徐渭大怒,拿着根棍子,就想将那奸夫打死。等他进了门,却不见人,问继妻,继妻感到极为奇怪,并不知他在说什么。后来他再次出门归来,见着那俊美僧人与自己的妻子并枕而卧,徐渭怒吼一声,拿了个尖锐事物便乱刺一通。最后将他的继妻刺死,徐渭因此被下狱,后有诗《述梦诗》云:“伯劳打始开,燕子留不住。今夕梦中来,何似当初不飞去。怜羁雌,嗤恶侣。两意茫茫坠晚烟,门外鸟啼泪如雨。”“跣而濯,宛如昨,罗鞋四钩闲不着。棠梨花下踏黄泥,行踪不到栖鸳阁。”
买缸
徐渭有一日逛街,见着一个卖缸的,便问这缸对少钱一斤。那卖缸的以为他是外行,于是便想欺诈他道:“一百文一斤”。徐渭点了点头,让卖缸的扛着缸往家里而去,他让人等在外面,自己进去拿了秤砣,出来对卖缸的说:“我只要两斤!”卖缸的一口血都快吐出来了,只能再搬回去。
挑粪
有一日徐渭过桥,见着一个挑粪的农夫。挑着粪过桥,实在不好过,于是徐渭便好心对农民说,他们两人一起将粪抬过去。那农夫想着徐渭是文弱书生,做这些事情实在不好,因此坚决推辞,无奈徐渭固执的要帮他抬,便只得同意了。两人极为费力的将粪桶抬过桥,徐渭喘着气道:“我实在抬不动了,另一桶你自己看着办吧!”那农夫当时的表情,一定是一脸吃了屎的表情。
徐渭诗词选
谒孝陵诗
二百年来一老生,白头落魄到西京。
疲骑狭路愁官长,破帽青衫拜孝陵。
亭长一抔终马上,桥山万岁始龙迎。
当时事业难身遇,凭仗中官说与听。
《题墨葡萄诗》
半生落魄已成翁, 独立书斋啸晚风。
笔底明珠无处卖,闲抛闲掷野藤中。
海上曲
暇日弃筹策,卒卒相束手。
四疆险何限,但阻孤城守。
旷野独非民,弃之如弃草。
城市有一夫,谁不如木偶?
长立睥睨间,尽日不得溲。
朝餐雪没胫,夜卧风吹肘。
彼亦何人斯,炙肉方进酒
明代宦官控制的机构有哪些?明代宦官专权
太监,即宦官,在古代,他们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。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我们看古装剧看多了,容易形成一种误解:从中国的历史有了世袭制王朝开始,宦官就得先成阉人然后入宫。但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的,东汉之前,在内宫当值的男侍也有不是阉人的;从东汉开始,考虑到内宫女眷多,为了避免男侍出入发生不太美好的状况,才全部用了阉人。
而我们也知道,在古代,宦官是一股能够影响朝政的势力,甚至可以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咬得你死我活,谁也看不惯谁。东汉、唐朝、明朝是历史上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时期,其中明朝最特别。东汉和唐朝好歹是到王朝中期宦官才耀武扬威起来,但明朝不一样,明朝从永乐帝朱棣时期开始宦官势力就膨胀了。
膨胀到啥程度呢?随便点几个明代宦官人名,比如王振、汪直、刘瑾、魏忠贤,那可都是权倾朝野的人物,能决定朝廷出不出兵;能建立西厂压东厂、锦衣卫一头;能不经皇帝同意就把大臣抓起来审问,想安什么罪名就安什么罪名;能在全国范围内织起一张阉党网络,监视朝堂内外,简直和皇帝肩并肩。
除了不能生育后代,明朝的宦官做到一定程度那真叫一个风光,钱、权双收,就是名声不太好。比如魏忠贤,《明史》记载了不少他的风光之事,比如一人得道全家鸡犬升天,“诏封忠贤侄良卿为肃宁伯,赐宅第、庄田,颁铁券”,比如一堆官员争着拍他马屁,“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为忠贤建祠......于是颂功德者相继,诸祠皆自此始矣。”
建祠本来是为纪念历史上有大功绩的人物,魏忠贤功绩没多少但乱子折腾了一堆,堂堂巡抚请求为他建祠,说白了,就是魏忠贤权势太大,大伙想尽办法攀附罢了。明朝灭亡的一个主因就是内部斗争激烈,而宦官是这种斗争的主力军,但就算不看正史只看电视剧我们也能发现,清朝宦官可没明朝的那么风光啊。
要说起清朝宦官,也有那么几个大太监比较风光,比如安德海、李莲英、小德张,但他们再怎么敛财、受器重,也没到专权乱政的程度,还是得夹着尾巴做人。所以说清朝对宦官的管理比较有效,他们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明朝那种职业高峰,那么清朝皇帝到底怎么管这些人的?
正所谓“前车之覆后车之鉴”,清朝从顺治皇帝时期开始就吸取了明朝教训,对宦官进行严格的行为管束,首先宦官是肯定要用的,但数量要减少,《清史稿》记载,顺治皇帝时期宫里宦官人数就一千多,顺治特意下诏说我看了下历史,虞舜夏商时期是不用阉人的,秦汉之后用得多了,祸乱就多了;
所以为了杜绝这种现象,我清朝的官吏绝对不允许和内廷宦官有结交,一旦发现就别怪我翻脸无情重重责罚;顺治甚至还搞出了一块铁碑,竖在交泰殿,上面写着宦官要敢结交大臣妄议朝政,谈论官吏好坏往皇帝耳边吹风,全部凌迟处死。
到了乾隆皇帝时期,宫里的主子多了,宦官数量也比顺治时期多了,但数量仍然限制在三千以内,可以说,从顺治到乾隆历经4代皇帝,宦官数量都不像明朝多到了几万,从人数上就限制了宦官搞风搞雨的可能,人多力量大,人少,力量自然也小,这是清朝皇帝做得比较聪明的地方。
再就是清朝皇帝一直在有意贬低宦官的社会地位。康熙、雍正都说过宦官微贱,能让他们入宫“叨赐品秩,已属非分隆恩”,正所谓上行下效,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巡幸滦阳,巡检张若瀛逮着了一个不法内监,狠狠打了他一顿板子,乾隆非但没批评张若瀛,还好好夸奖了他给他升职,试想在这种引导下,太监地位得多低,能保住命就不错了,哪还能去试图干预朝政?
除此之外,清朝皇帝在管太监的制度上花了很多心思,康熙设内务府管宫廷事务,太监管理机构敬事房就隶属内务府,别忘了内务府总管大臣可不是太监,而是满族王公大臣,和珅就干过这活儿,所以清朝太监是被刻意压制的,皇帝和大臣都盯着他们,而且从权力上说皇帝和太监之间也形成了一种“隔断”,太监不可能随便跟皇帝打报告,影响大臣升迁黜降。
清朝太监光混饭吃就不容易了,在内宫行走不能高声说话、随意走动、偷懒、吃酒赌博、口出怨言,一旦有什么小过错都得挨罚,乾隆在位时尤其“立法峻厉”,有个叫高云的太监多打听了点朝政的事就被处以极刑,乾隆对太监群体“屡加裁抑,以清风轨”,所以清朝的太监整天提心吊胆,为保命都不敢多嘴多舌。
乾隆皇帝在位60年,对宦官的约束一直保持,他规定宫内太监品级撑死就四品,所以终乾隆一朝“宦官不敢为恶”。经过几代皇帝的共同维持,清朝贬抑宦官的大方向就基本固定下来了,即使到晚清时期出现几个大太监,他们也不敢随便把手伸到前朝去。
可以说清朝对宦官的管理比较成功,论起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,清朝皇帝是普遍比较有手段的。